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我家在漲坑”相關文創產品。東華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16日電 (王宇許婧)一羣來自東華大學的師生打破厚厚的“時尚壁壘”,助力鄉村成功“出圈”。記者16日從東華大學獲悉,前不久,東華大學師生團隊來到了煙濤微茫、茂林修竹的浙江省寧海縣漲坑村,利用自己所學和專長,聯合當地村幹部、村民一起,正在探索設計賦能鄉村的新路子,共同開啓了“我家在漲坑”的藝術振興鄉村行動。
師生們通過展現鄉村的生命力與感染力,讓藝術連接鄉村。漲坑的番薯燒、番薯面、小洪拳、壘地獅子等獨一無二的漲坑IP,通過藝術設計再加工,在當地土特產包裝、文創產品、鄉村庭園等項目上推進落地。以滿載愛心的“心想事成”樹為圖案的紅包、繪製着老黃牛簡筆畫的筆記本、稚拙筆畫“我家在漲坑”的搪瓷杯、手機殼,無不透着一股子“潮”勁兒。
大學生與當地小學生一起創作的文創產品。東華大學供圖
這些成果都來源於這次鄉村振興行動的重頭戲——“設計小學”項目。東華大學設計專業的同學們駐村工作,跨田埂、嘮農事,以“鄉愁”為靈感來源,“大手牽小手”和當地的小學生共同開展設計創作。
“我家的紅薯面特別好吃,每次媽媽做紅薯面的時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特別好聞。”小學六年級的林可語小朋友一邊用手中的畫筆把她最愛吃的紅薯畫在紙上,一邊眨巴着大眼睛向大哥哥大姐姐們“推銷”家鄉的土特產。記者看到,在漲坑孩子畫筆下的漲坑“快樂小店”裏,有土雞蛋,有溪水魚,還有糖果,用開心、快樂歡迎着各地的朋友。
大學生與當地小學生一起創作。東華大學供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設計師,小朋友更是天生的藝術家,當地小主人的繪畫、語言和文字就是最淳樸的鄉愁表達,加上我們學生的後期設計,就會碰撞出很棒的作品,通過激發村民的內驅力與創造力,讓藝術重構家園。”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陳慶軍教授告訴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做好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建設鄉村文化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內容。那麼鄉村文化怎麼建、朝哪建?如何發揮高校的專業優勢?那麼時尚、設計、藝術又如何賦能鄉村振興?圍繞這些問題,陳慶軍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實踐中尋找着答案。“藝術設計的着眼點完全可以從都市向鄉村的‘轉場’,沒有規定鄉村不能時尚,設計創意連接着鄉村和未來,大部分設計的靈感都是源於鄉土。”
大學生與當地小學生一起創作。東華大學供圖
同學們深入鄉村參與解決設計問題、理解當代鄉村產業的現狀,也是培養青年設計師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嘗試。只有走進鄉村、親近泥土的設計,才不會水土不服。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研究生張晗感嘆,“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我們最有活力的青春,投身在鄉村中,為鄉村增添新的活力,同時,能把專業特長,個人理想和咱們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在一塊兒,我覺得我們特別幸運!”(完)
我國生物安全法律規制迎來重要里程碑,4月15日,生物安全法正式實施。作為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系統性、統領性法律,它的頒佈和實施,標誌着我國生物安全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